魏義光: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發展力”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的。
2021年1月11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21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時再次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是為了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是一場需要保持頑強斗志和戰略定力的攻堅戰、持久戰。”
深刻領悟“四力”提出的時代意義、思想內涵、實踐路徑,對于新時代中國把握世界格局新變化、順應世界變局新趨勢、全面增強國家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發,中國取得了令世界稱贊的抗疫戰略成果。這一重大事件為東西方力量對比加速變化、世界多極化格局加速構建帶來歷史機遇,也昭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必將扮演更重要角色、承擔更大使命。
正是在這種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及時從強大中國自身這一戰略思想出發,吹響了新發展階段加快國家能力建設的戰略號角。
增強發展力,就是要遵循發展規律、洞察時代大勢、制定發展戰略、把握發展機遇、培育發展優勢、化解發展風險、開辟發展新局的能力。具體包括:政治發展力、經濟發展力、文化發展力、社會發展力、自然生態發展力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作出這樣的戰略判斷,有著深刻的依據。
就理論依據而言,習近平強調說:“馬克思主義是遠大理想和現實目標相結合、歷史必然性和發展階段性相統一的統一論者,堅信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但實現這一崇高目標必然經歷若干歷史階段。”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澤東同志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就提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1987年,鄧小平同志講:“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
從歷史依據來看,習近平強調:“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世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個“亂”字,而這個趨勢看來會延續下去。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的領導力和制度優越性如何,高下立判。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1992年,鄧小平同志說:“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毛澤東同志說過:“一切事物總是有‘邊’的。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不斷地進行的,每一個階段也是有‘邊’的。不承認‘邊’,就是否認質變或部分質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也不是一個自發、被動、不用費多大氣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過的階段,而是一個動態、積極有為、始終洋溢著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
2013年7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階段,加上世界經濟也在深度調整,發展環境十分復雜,要準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實事求是進行改革調整。”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從9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原因,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強調:“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實踐告訴我們,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自然也不會一成不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引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2018年12月19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8字新要求,強調“這八字方針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管總的要求。”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習近平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
“不困在于早慮,不窮在于早豫。”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空前上升。習近平強調:“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同時強調:要加強保障國家安全的制度性建設,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研究如何設置必要的“玻璃門”,在不同階段加不同的鎖,有效處理各類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
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循環。不少企業需要的國外原材料進不來、海外人員來不了、貨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產。習近平說:“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所以,習近平在2020年去年4月提出:“要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毛澤東同志在1936年說:“無論處于怎樣復雜、嚴重、慘苦的環境,軍事指導者首先需要的是獨立自主地組織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敵逼迫到被動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復主動地位。如果不能恢復到這種地位,下文就是失敗。主動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體的,物質的。”
習近平強調:“我們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沒有任何人能打倒我們、卡死我們!”
習近平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就像人們講的要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市場資源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不斷鞏固和增強這個優勢,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他同時強調:“我國企業的利益已延伸到全球各個角落,大家要注重了解國際事務,深入研究利益攸關國、貿易伙伴國、投資對象國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趨利避害。”
總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三者緊密關聯。習近平強調:“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穩中求進、協同推進,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是國家走向強盛的四大支柱能力,發展力處在中樞地位,既受生存力、競爭力水平制約,又制約持續力提升。“四力”的新要求,彰顯了底線思維、邏輯思維、系統思維、長遠思維。
從生存到競爭、從競爭到發展、從發展到持續,充分體現了科學的發展理念,遵循了國家能力發展的演進規律。
牢牢牽住發展這一“牛鼻子”,不斷增強國家綜合發展能力、全面發展能力、立體發展能力,全面提升生存力、競爭力的持續性。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發展力放在中心、核心、靶心位置,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樹立漸進發展、科學發展、協同發展、立體發展戰略思想,兼顧硬實力和軟實力,統籌當前能力和未來潛力,為生存力、競爭力發展提供保障,為持續力提供條件。
作者:老兵魏義光